寻找科技新工匠│新兴利谢志江:组建独立研发部,欲打造佛山首家“数字化工厂”
佛山市南海新兴利合成纤维有限公司 |
2016-07-21 |
本周一,南海科技推出“寻找科技新工匠”系列报道第一篇——《星联精密林昌武:8年间多岗位磨练,极致专注工艺心态不变》。
今天,我们走进位于南海丹灶的南海新兴利合成纤维有限公司(下简称“新兴利”)。作为新兴利的掌舵人、董事长谢志江目前正致力于打造数字化工厂,尝试为行业提供智能化生产一篮子解决方案。

作为亚洲最大的索带生产企业,新兴利是佛山最早一批挺进创新改革道路的本土企业,至今连续11年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年前,最初以再生塑料加工生产经营环保纤维、打包带和纤维袋为主业的新兴利开始转型升级,并成立了佛山首个数字化无人车间。
组建独立研发部 欲打造佛山首家“数字化工厂”
在新兴利的车间里,三条流水生产线并列而行,每一条生产线只需要1个人负责,对生产流程进行观察和调整。随着自动化仪器精细操控,一条条包装带逐渐成型,各项实时生产数值通过监控仪器收集上传至云端服务器,最终呈现在中控室的电脑监控屏幕上。
谢志江说,目前车间内95%的工序已实现自动化,而余下的包装工序最快也会在年底使用机械手操作取代人力,届时车间实现全面自动化。
这样一条生产线,既有高速运转的智能化机器,也有忙碌的包装工人,同时存在工业1.0与工业4.0,不仅是行业内一道特殊风景线,更是新兴利2011年起推动自动化生产的杰作。
谢志江认为,只有组建独立的研发力量,才能把握创新驱动的主动性,于是在2011年组建了一个由50人组成的独立研发部,从硬件、软件等方面为新兴利解决生产系统适应性问题。
例如,软件部门针对市面上ERP系统中95%的软件模板不对企业开放的问题,专门研发了一套信息化系统,包括车间信息化系统和后勤信息化系统这两个独立系统。前者达到了工业4.0标准。与此同时,硬件部门用6个月时间解决了无线芯片,成功将车间信息化系统所产生的生产信息上传到云端服务器再实时显示到普通电脑和智能面板上。
谢志江说,由此形成的庞大数据库迅速提升了车间工艺优化速度,从过去大半年到一年才会有进步,到现在按照数据指导进行调整,2~3天就会出现小进步。
过去3年,新兴利生产车间从原来的180多人减少到60人,但产量比之前翻了3倍,日产量达到60多吨,成品率从85%提升到97%。
4月底,新兴利以研发部为主要组成人员成立了名为“Number”的“数字化工厂”,并向市工商局提出注册申请,欲打造成为佛山首家“数字化工厂”,为其他企业提供智能化生产一篮子解决方案和“数字化工厂”建设的咨询服务。
自主研发内部信息化系统 互联网思维渗透销售环节
让企业内部信息化系统跟得上,对于推动工业品的互联网化有着极大的助益。“尤其是车间生产系统要跟得上,就可以通过车间的数字化和后勤部门的数字化产生出这种红利,带动销售环节也走上互联网化。”谢志江说,除了推动生产环节智能化,新兴利也将创新眼光瞄准销售环节。
今年年初,新兴利全面打通了销售系统和生产系统,形成了新的订单确认模式。客户可直接通过微信和网络在新兴利的下单平台下单。下单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订单价格、交货日期等一系列数据资料,实现从生产流程到收货过程透明化,让厂家和客户一目了然。在新兴利改革下单后的客户群中,20%是第一次用智能手机网购。为了顺应改革,新兴利对终端销售团队进一步精简。

“原来的传统行业变化频率很慢,我们要适应互联网指数化,尝试全新的销售模式,找出属于我们的套路。”7月初,新兴利的销售人员在微信朋友圈发布消息称,当日产品以每吨降价300元的售价出售,引发了一波购货潮。一个小时卖出了约1288吨包装索带,相当于新兴利半个月的产品销量,购买一两吨的小客户比比皆是。谢志江认为,互联网客户不一定都是大客户,应该追求长远效应,最重要是让客户感到安全、透明和放心。
“我们希望尝试除了电话之外的网上、微信各种下单方式。”谢志江认为,借助互联网进行工业品销售适用于众多传统工业产品,让生产价格和市场价格进行对碰,避免信息孤岛。目前,新兴利在华南地区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